亚洲高山区冰川质量变化与融水径流模拟
            
                编号:316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2:53:42                浏览:150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冰川存储着大量的淡水资源,其融水对于下游区域农业、生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偏差校正的CMIP6数据和集成冰动力学的冰川演化模型(OGGM)预估了21世纪冰川质量损失和融水径流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以为依赖冰川融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服务。
本文主要结论:1. 在SSP245情景下(最接近当前气候变化的预估情景),本世纪末亚洲高山区冰川质量相比2000年约损失55 ± 3%。 小冰川对于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约20%的小冰川(面积小于0.2km2)极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之前消失。2. 亚洲高山区总冰川融水最有可能在2029 ~ 2056之前达到峰值。3. 亚洲高山区17个主要流域之间总冰川融水量与融水拐点出现的时间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包含冰动力学的冰川模型预估的融水径流拐点相比之前的研究结果有所提前。
             
            
            
            
                    稿件作者
                    
                        
                                    
                                                                                                                        
                                    赵宏宇
                                    北京师范大学
                                
                                    
                                                                                                                        
                                    苏勃
                                    北京师范大学
                                
                                    
                                                                                                                        
                                    雷华锦
                                    西华大学
                                
                                    
                                                                                                                        
                                    张通
                                    北京师范大学
                                
                                    
                                        
                                                                            
                                    效存德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