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n Allen Probes卫星的低频等离子体层嘶声统计分布研究
            
                编号:321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2 23:24:37                浏览:1185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等离子体层嘶声在控制辐射带结构和动力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电子的投掷角散射作用是地球内磁层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损失机制,同时也是内外辐射带之间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近期研究表明,低频嘶声波(20—100 Hz)对辐射带电子的作用不可忽视,且其与典型频段嘶声波在分布特征和激发机制上都有较大差异。低频嘶声波的全球分布特征及其与地磁活动和太阳活动的相关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本文利用Van Allen Probes卫星的高精度波动数据,对低频嘶声波的平均幅值和发生率的全球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其对地磁活动和太阳风动压的依赖性。结果表明,低频嘶声波的幅值通常在日侧较高,昼夜不对称性随地磁活动的增强而增强,平均幅值随太阳风动压的增加而减小;其发生率在午后较高,并随地磁活动的增强向正午侧移动,峰值及覆盖区域随太阳风动压的增加而减小;发生率存在南北不对称性,北半球的发生率较南半球更高。本文统计观测结果能够为现有的嘶声波全球分布模型提供合理、可靠的补充,对完善地球内磁层动态演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频嘶声波,波动全球分布,Van Allen Probes卫星,等离子体层
             
            
            
                    稿件作者
                    
                        
                                    
                                                                                                                        
                                    陈书懃
                                    武汉大学
                                
                                    
                                        
                                                                            
                                    倪彬彬
                                    武汉大学
                                
                                    
                                                                                                                        
                                    马新
                                    Wuh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项正
                                    武汉大学
                                
                                    
                                                                                                                        
                                    朱琪
                                    江汉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