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Watch云平台的河套灌区农作物蒸散发监测
            
                编号:331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1:05:37
                                浏览:121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河套灌区是我国最大灌区之一。随着黄河上游来水量的锐减、用水量的增加,导致该地区用水矛盾突出,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还缺乏对整个灌区不同农作物真实耗水有效监测和节水能力的评估研究。本研究采用ETWatch 云平台直接调用 API 来生成河套灌区2018-2020年250米和30米蒸散发数据,并对不同类型作物蒸散发进行了统计分析。监测结果表明,西葫芦平均年蒸散发为327.9mm,玉米为406.07mm,向日葵为338.23mm。河套灌区的理论节水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种植结构的变化,三年主要的变化由耗水量高的玉米转变为耗水量更少的葵花和西葫芦,其中2018-2019年节水0.42亿方;2019-2020年节水0.08亿方。本研究表明,ETWatch 云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度可用的ET生产工具,有助于促进基于遥感的蒸散发监测算法在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稿件作者
                    
                        
                                    
                                                                                                                        
                                    吴方明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朱伟伟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吴炳方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闫娜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马宗瀚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