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间冰期和未来变暖情景中印度夏季风降水变率的差异化响应
            
                编号:3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13:15
                                浏览:136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末次间冰期距今12.9至11.6万年前,是轨道强迫下过去80万年来最暖的一个间冰期,常被认为是现代暖期的一个参考。通过分析CMIP6/PMIP4多模式结果,我们发现印度夏季风降水(ISMR)平均态增大而其变率减小,即末次间冰期中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得“湿润且稳定”,这与模式预估的全球变暖情景中印度夏季风降水“湿润且多变”不同。印度夏季风降水变率在末次间冰期(全球变暖情景)中减小(增大),这是由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变率在末次间冰期(全球变暖情景)中减小(增大)、ENSO-ISMR关系在末次间冰期(全球变暖情景)中减弱(增强)和ENSO相关环流西移(东移)。末次间冰期中,ENSO变率减小导致印度夏季风降水变率减小14%,并削弱了ENSO-ISMR间的联系。相反地,全球变暖情景中,ENSO变率增大导致印度夏季风降水增大42%,并增强了ENSO-ISMR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末次间冰期中,ENSO发展阶段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减弱并西移,导致沃克环流西移,并导致海洋性大陆地区的降水异常减弱并西移,进而导致印度半岛地区的下沉中心西移,最后削弱了印度夏季风降水极端值。上述过程在LBM和CAM5试验中得到了论证。而在未来变暖情景中,ENSO发展阶段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增强并东移,导致沃克环流增强并东移,进而增强了印度半岛上的下沉气流,最终增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极端值。这与传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增大了大气水汽含量,进而增强了印度夏季风降水变率”机理不同,我们强调了内部变率(ENSO)以及环流效应对印度夏季风降水变率的贡献。
             
            
            
            
                    稿件作者
                    
                        
                                    
                                                                                                                        
                                    何家智
                                    南京师范大学
                                
                                    
                                        
                                                                            
                                    孙炜毅
                                    南京师范大学
                                
                                    
                                                                                                                        
                                    王斌
                                    夏威夷大学
                                
                                    
                                                                                                                        
                                    刘健
                                    南京师范大学
                                
                                    
                                                                                                                        
                                    宁亮
                                    南京师范大学
                                
                                    
                                                                                                                        
                                    严蜜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