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在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中的关键作用
            
                编号:33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4-05-03 01:07:56
                                浏览:148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始新世-渐新世(EOT)气候转型标志着地球气候从始新世的温暖气候到渐新世的更冷、更冰封的气候的关键转变,代表了新生代地球发生的重要环境变化。通过全模块耦合的地球系统模拟,本研究发现,EOT之后沙尘的增加对全球气温下降以及南大洋海洋生产力和硅藻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大气中的沙尘可以通过直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来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导致地表冷却。其次,EOT之后增加的沙尘沉积显著影响了海洋生产力和硅藻物种多样性,富含铁的沙尘沉降到南大洋,减轻了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铁限制,特别是硅藻,它们是向深海输出碳的主要贡献者。硅藻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提高不仅加强了生物泵,而且有助于二氧化碳的长期封存,从而加强了全球变冷的趋势。结合沉积物岩心和沙尘、海洋生产力的代用指标,以及重建的硅藻多样性记录,本研究定量模拟了EOT前后地球系统对沙尘的响应演变。研究结果强调了沙尘在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中的多方面作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陆面、大气和海洋生物圈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突出了沙尘在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变化中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EOT前后沙尘产生、运输和沉积的详细机制上,进一步阐明其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关键词
                沙尘,气候模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硅藻,南大洋
             
            
            
                    稿件作者
                    
                        
                                    
                                                                                                                        
                                    陈一晖
                                    北京大学
                                
                                    
                                                                                                                        
                                    张健
                                    北京大学
                                
                                    
                                                                                                                        
                                    刘永岗
                                    北京大学
                                
                                    
                                                                                                                        
                                    林琪凡
                                    北京大学
                                
                                    
                                                                                                                        
                                    王敦繁
                                    南方科技大学
                                
                                    
                                        
                                                                            
                                    胡永云
                                    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