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岩溶系统洼地-落水洞模式控制下草甘膦运移过程模拟
            
                编号:34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19:24:20
                                浏览:1261次
                特邀报告
            
            
            
                摘要
                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是目前岩溶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秭归泗溪流域鱼泉洞地下水系统为例,在 Hartmann 提出的 Varkarst 模型的表层岩溶带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刻画了表层岩溶带的水流及溶质运移过程,进而分别应用MODFLOW-CFP 模型、水箱-CFP 模型、表层岩溶带-CFP 模型对鱼泉洞地下水系统的泉流量过程进行模拟,探讨了鱼泉洞地下水系统中洼地-落水洞模式对表层岩溶系统内草甘膦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表层岩溶系统水流过程的模拟,水箱-CFP模型和表层岩溶带-CFP 模型的模拟效果均要明显强于单独使用 MODFLOW-CFP 模型;同时模型对降雨后流量响应过程中,草甘膦和 AMPA 的实测值与模拟值拟合效果较好,草甘膦和 AMPA 模拟结果的 r 分别为 0.853 和 0.748;此外也跟进一步验证了,在鱼泉洞地下水系统的表层岩溶系统中,草甘膦的迁移主要沿两条路径进行:一是土壤表层的草甘膦随水流下渗至表层岩溶带下部的饱和区,之后随水流缓慢流动至落水洞;二是在强降雨条件下,土壤表层的草甘膦随超渗产流通过地表搬运迅速运移至落水洞。
 
             
            
                关键词
                数值模拟;草甘膦;溶质运移;表层岩溶系统;MODFLOW-CFP
             
            
            
                    稿件作者
                    
                        
                                    
                                                                                                                        
                                    刘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一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熊俊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丁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