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沉积物中含浅层气水合物藏的开发潜力研究
            
                编号:35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21:11:19                浏览:128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水合物试采的产气率仍低于商业标准。为了提高产气率,人们提出了水合物和浅层气共采的想法。为此,本文对水合物、伴生气和浅层气层组成的复杂地质系统减压产生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瞬时减压条件下,产气率在前十天较高,随后随着产水率的增加而缓慢下降。游离气层贡献了大部分的天然气产量,而水合物储层的贡献最小。对于产水而言,大多数水来自伴生气层,其与多来自水合物层。在影响生产的因素中,减压速率对初始气体速率的影响较大,轻微减压方案获得速率较高且稳定。浅层气层的渗透率、气体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对气体速率和水速率有显著影响。应特别注意浅层气层中易水合物的形成,当降低生产压力时,这种水合物屏障导致气量降低。水合物和浅层气的地质系统的产生增加了整体经济效益,是非常有潜力的勘探目标。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伴生气层;浅层气体层;联合生产;降压
             
            
            
                    稿件作者
                    
                        
                                    
                                        
                                                                            
                                    金光荣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刘杰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苏正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冯创己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翟海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程三姗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刘丽华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