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调控的有机碳循环机制
            
                编号:352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21:31:48
                                浏览:1439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SOC)循环的关键调控者,然而滨海天然与人工湿地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碳的差异关系尚不明晰。本研究采集了滨海典型的天然(光滩、互花米草滩、芦苇滩)与人工(退养还湿的土壤、养殖塘、稻田)湿地不同类型的土壤,并分别检测了土壤理化因子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别在天然与人工湿地组内的聚类水平更相似,说明它们之间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然而,互花米草滩、芦苇滩和稻田的SOC含量显著更高,表明有无大量植被覆盖才是SOC含量差异的主要区别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稻田土壤的质地与互花米草滩、芦苇滩相似,并且它们之间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也类似,暗示微生物和土壤性质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滨海湿地SOC含量,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此外,我们还进一步确定了绿弯菌门与SOC含量之间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确定了它们在滨海湿地SOC积累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为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调控的有机碳周转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稿件作者
                    
                        
                                    
                                                                                                                        
                                    余诚峰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欢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