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增温下冬季北大西洋急流强度偏离了其自然趋势
            
                编号:3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8:35:04                浏览:123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北大西洋急流对欧洲‒北大西洋区域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观测表明,冬季北大西洋急流(NAJW)在过去~140年呈增强的趋势。但是,尚不清楚这一长期趋势是否偏离了自然轨迹。我们利用欧洲东南部的四个高质量石笋δ18O记录,首次重建了NAJW强度过去2500年以来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NAJW在罗马温暖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00年)和中世纪温暖期(公元900年至1250年)都有所减弱,但是在人为增温背景下(自公元1850年以来)却呈增强趋势。这表明NAJW当前的变化趋势已经偏离了自然轨迹。自公元1850年以来NAJW强度的这种异常的增强趋势,可能是由于人为强迫下的北大西洋暖洞的出现造成的。我们的结果表明在持续的全球变暖背景下,NAJW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稿件作者
                    
                        
                                    
                                                                                                                        
                                    李苗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蔡炳贵
                                    福建师范大学
                                
                                    
                                                                                                                        
                                    MarkovićSlobodan B.
                                    University of Novi Sad
                                
                                    
                                                                                                                        
                                    旺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郝青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