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衰减过程的地表水-地下水系统新污染物传输与评估:以九龙江流域为例
            
                编号:353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3 21:38:44
                                浏览:1325次
                特邀报告
            
            
            
                摘要
                查明了中国福建九龙江流域地表水及邻近地下水中38种新污染物(EPs)的赋存状态。共检测到13种EPs,主要是抗生素,其中阿特拉津(AZ)、磺胺甲恶唑(SMX)和全氟辛酸(PFOA)是检出率最高的EPs(40%-80%)。此外,AZ和PFOA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浓度最高的两种EPs,分别高达34052 ng L-1和28839 ng L-1。地表水的垂直入渗和淋滤作用控制着地下水中EPs的赋存和归趋,这与前人在干旱地区的研究结果不同。溶解氧(p<0.01)显著影响EPs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分布。采用折减系数方法可以有效预测58.9%的EPs监测数据,但对于地下水中EPs浓度比地表水中高的情况,尚不能有效地预测。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SMX、PFOA、全氟戊酸和AZ具有较高的环境或人体健康风险,应优先控制。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系统;九龙江流域;新污染物;衰减过程;风险评价
             
            
            
                    稿件作者
                    
                        
                                    
                                                                                                                        
                                    吴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刘雅慈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春雷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郝奇琛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李亚松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