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新季风环流指数定义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区降水年际变率
            
                编号:37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0:05                浏览:1176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东亚夏季风(EASM)影响的最北区域称为EASM北部边缘区(ENMZ),这一区域位于中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其降水稀少、环境敏感、生态脆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然而,当前的季风指数在描述ENMZ降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对当地气候变化的理解与预测能力。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数——ENMZ指数(ENMZI),旨在准确反映ENMZ夏季降水的变异性。ENMZI是基于200 hPa纬向风异常的经向切变来定义的,该定义表征了东亚急流的经向偏移和贝加尔湖上空的低槽异常。ENMZI能有效表示EASM的向北推进幅度及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降水变化,因而ENMZI可作为一个补充性的区域季风指数,弥补了现有季风指数的不足。ENMZI值越高,表示EASM影响达到的纬度越北,ENMZ的降水量也越丰富。ENMZI表征ENMZ降水变率的物理机制清晰:通过ENMZ上空涡度平流、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对流加热之间的正反馈等过程联系在一起。ENMZI的变率受到北大西洋、热带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海-气耦合模态,以及欧亚大陆上空大气Rossby波列变化共同影响。综上所述,ENMZI为中国北部和东北部气候敏感区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准。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季风指数,西风急流,降水
             
            
            
                    稿件作者
                    
                        
                                    
                                        
                                                                            
                                    方从羲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刘禹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宋慧明
                                    西安交通大学
                                
                                    
                                                                                                                        
                                    蔡秋芳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恒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李强
                                    西安交通大学
                                
                                    
                                                                                                                        
                                    孙长峰
                                    西安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