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沉积环境变化及其意义 ——碳氧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分析
            
                编号:382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3:19:17                浏览:1269次
                张贴报告
            
            
            
                摘要
                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隆升被认为是控制亚洲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柴达木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和高原寒区的交界处,连续沉积的新生代以来的碎屑沉积物,详细记录了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的信息。本文运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整个新生代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古气候演化的耦合关系。通过环境敏感性地球化学指标和参数表征古盐度、古温度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恢复和重建柴达木盆地沉积古环境,建立系统精细的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序列。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路乐河组—油砂山组沉积物的碳氧同位素比值、Rb/Sr、MgO/CaO、Sr/Cu、V/Cr等地球化学元素对古气候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环境早期相对温暖湿润,晚期逐渐干燥寒冷,气候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始新世中晚期气候最干燥,水深最浅,主要受板块碰撞的远程影响;3、上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柴达木盆地气候经历了多次干湿交替,逐渐向暖湿交替转变,主要受构造事件的影响;4、早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下油砂山组气候变化频繁,干湿交替,整体上比上干柴沟组更湿润;上油砂山组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趋于干旱,但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柴达木盆地存在局部气候差异。
 
             
            
                关键词
                沉积环境,碳氧同位素,主微量元素,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
             
            
            
                    稿件作者
                    
                        
                                    
                                        
                                                                            
                                    王晔桐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孙国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李树同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付爽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薄尚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