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黄土记录的天山地区MIS3以来的降水变化
            
                编号:388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7:23:45
                                浏览:133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由于中亚地区气候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研究该区气候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有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预测未来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然而,缺乏可靠的气候代用指标,目前对中亚地区全新世之前的降水变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尚无基于古气候变化机理的未来降水变化预测研究。本研究分析了新疆伊犁盆地的尼勒克黄土剖面碳酸盐和白云石含量变化,重建了MIS3以来的降水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冰期降水和淋溶作用减少,碳酸盐矿物的变化主要受源区物质供应的影响。随后,通过消除白云石记录中的物源信号,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古降水变化指标。该指标显示MIS3中期降水较MIS2少,可能与岁差和地轴倾斜度变化引起的西风带经向迁移和强度变化有关,其中岁差起主要作用。通过将千年尺度的降水指标与格陵兰冰芯的δ18O记录和西北大西洋副热带深海沉积物的231Pa/230Th比值进行对比,发现天山地区的降水与NAO和AMOC强度呈负相关。基于上述对轨道和千年尺度降水模式的理解,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对未来5000-10000年的降水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因降水逐渐增加,伊犁河流域具有发展农业经济的优势,农业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为了证实以上结果,还需要开展更广泛的验证和对比研究。
             
            
                关键词
                中亚,黄土沉积,随机森林模型,白云石,降水变化重建
             
            
            
                    稿件作者
                    
                        
                                    
                                        
                                                                            
                                    李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宋友桂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肖静芸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宗秀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李宇栋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