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湖全新世水文演化及其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
            
                编号:388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7:27:39
                                浏览:1297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滇西北地区紧邻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变化响应敏感。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是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南北向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但由于缺少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位于滇西北地区的剑湖,其出水口坐落着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海门口遗址。本研究以剑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根据12个植物残体、木头及碳屑的AMS 14C年代数据,建立了过去12000年以来可靠的年代框架。基于沉积物粒度、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指标重建了全新世剑湖湖泊水动力与区域有效湿度等水文变化,并基于磁化率等代用指标重建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结果表明,早、中全新世期间湖泊水动力较强,但呈逐渐减弱趋势,流域土壤侵蚀随水动力的变小而逐渐降低,区域有效湿度降低。4.2-2.2 ka BP期间湖泊水动力整体较弱,区域有效湿度显著低于早、中全新世。2.2 ka BP后湖泊水动力逐渐增强,区域有效湿度增加,土壤侵蚀维持在低水平直至距今800年来再次显著增强。通过与海门口遗址已报道的考古等资料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中全新世期间区域有效湿度的降低促使海门口古代人群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海拔降低的时序变化特征,而海门口遗址的间断与2.2 ka BP后剑湖水动力变率增加、区域有效湿度升高密切相关。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剑湖,水文演化,全新世,人类活动
             
            
            
                    稿件作者
                    
                        
                                    
                                                                                                                        
                                    王涛
                                    兰州大学
                                
                                    
                                        
                                                                            
                                    吴铎
                                    兰州大学
                                
                                    
                                                                                                                        
                                    邵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郭世龙
                                    兰州大学
                                
                                    
                                                                                                                        
                                    陈林
                                    兰州大学
                                
                                    
                                                                                                                        
                                    芦永秀
                                    兰州大学
                                
                                    
                                                                                                                        
                                    周爱锋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