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外海春季现生放射虫深度梯度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编号:394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15:35:34 浏览:35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16: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S6-3]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专题6.7、专题6.11、专题6.4(18日下午,205)

暂无文件

摘要
物种极为丰富的浮游单细胞动物放射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环境变化反应敏感;不易溶解的硅质壳体使其在深海大洋硅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变研究的重要替代性指标之一。研究区域苏门答腊岛外海海域即热带印度洋东南部,是印度洋偶极子(IOD)极端事件影响的关键海域。本项研究利用最为先进的大型多联网在研究区域获取的两个3000 m深浮游生物连续九个水层的高质量样品,其中两个站位A点与B点分别位于赤道和南纬7度,通过虎红染色法和定量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在2017年春季(2016年下半年有极端nIOD事件发生)期间现生放射虫物种多样性与丰度的深度梯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海域放射虫种类较为丰富,真光层之上的放射虫物种数超过250个,深水的物种数超过20个;放射虫的丰度较高,真光层内放射虫丰度为2667-3986个·m-3,峰值均出现在50-100 m(1429-1635个·m-3),与叶绿素a最大值层有较好的对应,随后丰度随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分别对各站点每个深度放射虫相对丰度大于2%的物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CCA分析,发现A点和B点的深度梯度分布具有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A点受到赤道潜流带来的较高盐度的水体的影响;而B点受到印尼贯穿流带来的较低盐度水体的影响。本研究还识别出该区域不同深度代表性属种组合。研究区域放射虫群落结构的深度梯度分布,与以往研究中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北冰洋、南大洋的研究结果均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中深层的放射虫群落结构,受区域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增进印度洋东部海岸在极端nIOD事件发生后的放射虫多样性和深度梯度分布的认知,为今后研究IOD对浮游动物放射虫的影响提供对照数据,为提取放射虫环境替代指标应用于海底沉积古海洋环境演变提供基础。
关键词
苏门答腊外海,放射虫,深度梯度,多样性
报告人
程夏雯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程夏雯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兰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向荣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