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电子传递速率受限引发质子动力势依赖型细胞裂解
            
                编号:411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4 21:50:20                浏览:150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死亡裂解是重要的生命演替过程,胞外呼吸微生物死亡相关研究报道不够深入。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最典型的电活性微生物之一,我们利用野生型、异源表达视紫红质型、以及基因敲除型工程菌株进行探索,利用电子穿梭体作为控制条件,结合转录组分析、原位电化学-荧光显微技术,证实该菌存在一种由胞外电子传递速率受限引发的质子动力势依赖型细胞裂解。穿梭体加速胞外电子传递速率,使得电子传递耦合的跨膜质子转移显著增强,周质H+浓度增加,质子动力势(PMF)提升,从而抑制菌种自溶系统的运作。相反,直接电子转移无法维持足够的PMF,使得自溶系统启动,从而引发裂解。该研究建立了胞外电子传递与细胞裂解之间的科学联系,为更深入地了解电活性微生物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希瓦氏菌,胞外电子传递,质子动力势,生物膜,死亡裂解
             
            
            
                    稿件作者
                    
                        
                                    
                                                                                                                        
                                    朱潇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吴云当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刘同旭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方利平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李芳柏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与土壤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