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应力场预测基岩滑坡分布—以2022年泸定M 6.8级地震为例
            
                编号:416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14:06:47
                                浏览:1290次
                快闪报告
            
            
            
                摘要
                地球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都与应力状态密切相关。为探究区域性应力场与滑坡空间分布有何联系,本文基于考虑断层和地形影响的高分辨率三维应力场模型,结合近地表岩石损伤数据,分析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 6.8级地震前后发生的基岩滑坡规模和密度与最大剪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大剪应力与基岩滑坡的面积上限和面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超过90%的基岩滑坡发生在高剪应力区域,我们还发现活动断层对岩体损伤程度和滑坡风险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断层附近岩体的破碎程度显著提高,增加了地震引发的滑坡风险。这表明基岩滑坡的发生不仅仅是由随机事件触发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深受地应力、地形和地质结构影响的复杂过程。本研究为改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和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依据
             
            
            
            
                    稿件作者
                    
                        
                                    
                                                                                                                        
                                    孔维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伍纯昊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崔鹏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张亦凡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李渝生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