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加速变暖通过冬季天气尺度瞬变活动的非线性反馈导致欧亚大陆降温
            
                编号:42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0:00:34                浏览:1317次
                快闪报告
            
            
            
                摘要
                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冬季经历快速增暖,几乎与欧亚大陆的变冷同时发生。北极的变暖是否以及如何导致欧亚大陆变冷仍存在争议。通过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逐日北极变暖事件,我们从非线性角度波流相互作用探讨了这种因果关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制来解释这种因果关系,其中天气尺度瞬变涡旋的跨时间尺度动力反馈对平均状态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欧亚大陆的降温在幅度和频率上都比北极变暖事件存在2天的滞后,这是北极暖事件导致欧亚冷事件的直接证据。进一步,北极变暖导致了位于60°N附近的天气尺度瞬变活动的显著减少。这些减弱的瞬变活动通过准地转位涡(QGPV)方程中的非线性波流相互作用,利于形成经向偶极型位势高度倾向,其特征是等相当气压异常低(高)和在欧亚大陆(北极)上的低层降温(升温)。瞬变涡旋反馈诱发的近地表偏北风异常通过冷温度平流而增加了欧亚大陆地表的降温。
             
            
                关键词
                北极增暖,欧亚变冷,瞬变涡旋,波流相互作用
             
            
            
                    稿件作者
                    
                        
                                    
                                                                                                                        
                                    印曼曼
                                    南京大学
                                
                                    
                                        
                                                                            
                                    杨修群
                                    南京大学
                                
                                    
                                                                                                                        
                                    桑小卓
                                    南京大学
                                
                                    
                                                                                                                        
                                    陶凌峰
                                    南京大学
                                
                                    
                                                                                                                        
                                    孙林元
                                    南京大学
                                
                                    
                                                                                                                        
                                    房佳蓓
                                    南京大学
                                
                                    
                                                                                                                        
                                    孙旭光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