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和补给变化的时空不一致性及其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影响
            
                编号:423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15:56:49
                                浏览:1572次
                快闪报告
            
            
            
                摘要
                地下水储量(GWS)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估含水层的消耗,而地下水补给(GWR)则表示含水层的可再生能力,用于确定可开采地下水的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一致变化代表了地下水的可持续性。然而,不一致性的原因及其生态影响尚不明确。黄河流域是中国第二大流域,严重依赖地下水,因此我们选择黄河流域作为典型的流域进行评估,基于GRACE卫星数据和土壤水平衡模型(SWB),分析流域内GWS和GWR的时空变化,结合1600口监测井进行校正。研究结果显示,上、中、下游地区的GWS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0516 mm·yr-2、-10.92 mm·yr-2和22.68 mm·yr-2。然而,在黄河源地区,GWS呈现出0.1972 mm·yr-2的上升趋势。而GWR趋势与GWS具有明显差异,除黄河源与GWS趋势一致外(0.5288 mm·yr-2),上游(0.7656 mm·yr-2)、中游(0.9496 mm·yr-2)和下游(0.9097 mm·yr-2)的趋势与GWS的趋势相异。降水主导着黄河源区域GWS和GWR之间的一致性变化;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补给增加,但地下水储量仍在下降,这种不协同变化与人类活动(如灌溉抽水等)有关,而地下水开采量过大可能导致地下水储量的进一步下降,进而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因此,了解地下水储量和地下水补给的变化趋势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地下水补给;时空协同分析;地质风险
             
            
            
                    稿件作者
                    
                        
                                    
                                                                                                                        
                                    郭水涛
                                    西安交通大学
                                
                                    
                                        
                                                                            
                                    姚莹莹
                                    西安交通大学
                                
                                    
                                                                                                                        
                                    赵煜峰
                                    西安交通大学
                                
                                    
                                                                                                                        
                                    吉强
                                    西安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