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动信号的泥石流-拦挡结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编号:428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7 16:01:10
                                浏览:1457次
                快闪报告
            
            
            
                摘要
                准确认识泥石流灾害的动力过程中以及泥石流和拦挡结构之间的冲击机制是有效防灾减灾的关键。近年,随着环境地震学的发展,地震动信号已被用于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反演和预警。如何利用地震动信号探明灾害体和拦挡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对下游进行及时预警,指导防护结构设计,是防灾减灾的热点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室内水槽实验,利用地震动信号解译了沟道坡度和拦挡结构上游的堆积物高度的变化对流动特性和冲击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地震信号的振幅以区分泥石流和拦挡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发现了泥石流河道中阻拦坝和上游沉积物的存在降低了当前震源物理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能给泥石流拦挡坝的设计和管理以及对泥石流预警提供支撑。
             
            
            
            
                    稿件作者
                    
                        
                                    
                                                                                                                        
                                    周新植
                                    清华大学水利系
                                
                                    
                                        
                                                                            
                                    崔一飞
                                    清华大学
                                
                                    
                                                                                                                        
                                    方君
                                    清华大学
                                
                                    
                                                                                                                        
                                    唐辉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张振
                                    香港中文大学
                                
                                    
                                                                                                                        
                                    王烁帆
                                    清华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