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喀斯特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耦合营养状态解析CO2动态及驱动因素
            
                编号:440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14:48:22                浏览:1302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为全面探索喀斯特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与二氧化碳(CO2)动态及驱动因素的相关关系,以我国三峡库区河流——澎溪河为对象,于雨季和旱季采集表层水体水样,分别通过原位和室内测定,明确水文参数(水温、pH、碱度和流速)、DOC浓度和营养元素(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并计算水体CO2分压(pCO2)、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和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DOC:TN、DOC:TP 和TN:TP)。以河流CO2、DOC 和营养状态动态变化为基础,通过对DOC、TN、TP、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和荧光峰(B、T、A、M、C、D和N)与河流pCO2的多维分析建立及评估潜在的耦合关系,从而揭示特定区域河流CO2的来源与驱动因素特征。结果显示,澎溪河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在3.75~22.9 m/d范围内,雨季((9.91±4.93)m/d) > 旱季((6.69±4.30)m/d),pCO2在65.95~20642.41 μatm 范围内,F平均值为(629.4±1426.8)mmol/(m2·d),河流总体表现为大气CO2源。水体DOC总体在1.42~7.88mg/L范围内,且旱季((4.50±0.17)mg/L)>雨季((2.87±0.18)mg/L),TN在0.176~1.917mg/L范围内,旱季((1.205±0.353)mg/L)>雨季((0.665±0.306)mg/L),TP在0.0003~0.169 mg/L范围内。在该流域雨季,类酪氨酸、类色氨酸和土壤富里酸占比显著高于旱季,而类腐殖质、微生物衍生腐殖质和生物生产力占比显著低于旱季。旱季水体pCO2与TP呈显著正相关,与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TN:TP和DOC:TP)呈显著负相关,而雨季与生物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营养状态与pCO2存在季节耦合关系。生物代谢过程是河流CO2饱和的主要原因,而降雨能够促进这一内在联系。
             
            
                关键词
                喀斯特河流、二氧化碳分压、营养元素、主成分分析
             
            
            
                    稿件作者
                    
                        
                                    
                                                                                                                        
                                    杜佳杰
                                    贵州民族大学
                                
                                    
                                                                                                                        
                                    杨燊
                                    贵州民族大学
                                
                                    
                                                                                                                        
                                    张羿
                                    贵州民族大学
                                
                                    
                                        
                                                                            
                                    王晗
                                    贵州民族大学
                                
                                    
                                                                                                                        
                                    倪茂飞
                                    贵州民族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