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耗水与水资源匹配格局 ——以乌兰察布市为例
            
                编号:442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5 14:51:16                浏览:1208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为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耗水盈亏格局,本研究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基于气候、NDVI、GRACE等数据,借助趋势检验、相关分析和空间匹配等方法分析了植被需水和不同水源空间分布及其与植被需水之间的匹配性。结果表明:(1)2001~2022年区域NDVI总体波动上升,NDVI平均每十年上升0.037;绝大部分年份GRACE陆地净水储量为负值;(2)总耗水量:草地>耕地>灌木丛>森林,草地分布面积大,而耕地单位耗水需求高;(2)NDVI与降水、土壤水(0~5cm、5~15cm)的Pearson系数高于0.5,与土壤水(>15cm)的相关性较弱;地表水、地下水与植被需水的匹配系数多小于1,二者之间匹配性差。北方农牧交错区浅根系植被发育,生态需水更倾向于降雨、土壤水供给,种植作物和深根系植被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
             
            
            
            
                    稿件作者
                    
                        
                                    
                                        
                                                                            
                                    金婧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王明新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廖梓龙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张晶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张鑫建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范毅宁
                                    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