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负载T22 菌修复含能化合物污染土壤研究
            
                编号:462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6 15:01:54                浏览:159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弹药销毁场、军事训练场等场地中经常检测到2,4,6-三硝基甲苯(TNT)等含能化合物的污染,对环境和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场地中的TNT特异功能菌的降解能力有限,可以考虑采用生物炭强化功能菌的方法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生物炭是生物质在限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的碳质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等特点,能够吸附或促进污染物降解。本研究从TNT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并分离出TNT降解菌T22,旨在评价生物炭促进TNT降解的可行性和降解作用。利用短期实验考察不同来源生物质炭刺激微生物对去除TNT污染物的影响,然后探讨了生物炭对TNT去除的可能增强机制。此外还研究了在生物炭存在下,不同环境因素对TNT降解的影响,并对生物炭对混合培养微生物去除TNT的长期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添加200 mg/L 生物炭时,TNT的去除率比不添加生物炭时高4倍。在48 h内,生物炭与菌联合使用对TNT的去除率可达97.26%,远高于单独混合培养的微生物22.45%。此外,在不同条件下,生物炭对微生物去除TNT的刺激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在303 K、pH=7时,生物炭与微生物联合使用对TNT去除具有最佳效果。不同的生物炭对体系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植物基生物炭对体系的刺激作用是其他两种生物炭的2倍。该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具有加速TNT污染物降解的潜力,为开发环境友好的废水处理技术和环境修复技术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撑。
 
             
            
            
            
                    稿件作者
                    
                        
                                    
                                        
                                                                            
                                    朱勇兵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三平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董彬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赖成旭
                                    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钟俊波
                                    四川轻化工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