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1年华北平原地表臭氧变化的气象和人为驱动因素
            
                编号:46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5-08 13:23:25
                                浏览:129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中国的地表臭氧(O3)浓度在过去十年中大幅上升,准确了解O3污染的演变对于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整合了基于数据和过程的模型,以探索华北平原(NCP)在 2015-2021 年间观测到的夏季地表O3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数据的深度学习(DL)模型表明,气象对观测到的O3变化的贡献在两个阶段是相反的,即在2015-2019年为0.14ppb每年,2019-2021年为-1.74ppb每年。这主要是由于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变量的反向变化造成的。全球化学传输模型 GEOS-Chem 的模拟结果也支持上述结果,即气象因素对O3变化的贡献在 2015-2019 年为 0.26 ppb每年,2019-2021 年为-0.74 ppb每年。此外,我们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地表O3上升的贡献可能减弱了,例如,2015-2019 年和 2019-2021 年,DL模拟得到的人为因素对地表O3上升的贡献分别为 1.53 和 0.54 ppb每年。同样,GEOS-Chem 模拟表明,由于二氧化氮(NO2)浓度的下降,地表 O3 浓度会加速下降,即 2015-2019 年和 2019-2021 年分别下降约 0.4 和 1.2 ppb。综上,在气象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9-2021 年地表O3浓度将显著下降-1.20 ppb每年,这项研究成果为缓解中国的O3污染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关键词
                气象和人为驱动因素、深度学习、大气输运模型
             
            
            
                    稿件作者
                    
                        
                                    
                                                                                                                        
                                    王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小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姜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何泰龙
                                    华盛顿大学
                                
                                    
                                                                                                                        
                                    DylanJones
                                    多伦多大学
                                
                                    
                                                                                                                        
                                    柳竞先
                                    多伦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沈延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