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中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耦合研究
            
                编号: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9 10:34:19                浏览:127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为深入探究天山中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文章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以及交通城市化四个维度构建的综合城市化代表城市化,以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SI)和盐度(SI-T)五个方面构建的生态遥感指数代表生态环境质量,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天山中段2014—2022年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91.25%的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整体发展缓慢或下降、0.37%的区域二者发展严重失调、3.99%的区域存在整体的发展状态向好,但城市化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制约的问题。因此仍需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城市化建设,早日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稿件作者
                    
                        
                                    
                                                                                                                        
                                    马小淞
                                    中国矿业大学
                                
                                    
                                        
                                                                            
                                    闫庆武
                                    中国矿业大学
                                
                                    
                                                                                                                        
                                    移明昊
                                    中国矿业大学
                                
                                    
                                                                                                                        
                                    李珂颀
                                    中国矿业大学
                                
                                    
                                                                                                                        
                                    李桂娥
                                    中国矿业大学
                                
                                    
                                                                                                                        
                                    吴子豪
                                    中国矿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