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植物生境导致藻结皮及下伏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特征的变化
编号:5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07:01 浏览:29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8日 08:1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暂无文件

摘要
藻类生物土壤结壳(ABSCs)是栖息在干旱地区土壤-大气边界的生态工程师。生活在这一边界的细菌推动了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样性。然而,在不同植物栖息地的驱动下,ABSCs 和底土层的土壤细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所知。我们在霍布克沙漠的两个代表性植物栖息地(即沙柳和花棒)采集了ABSCs(0-2厘米土层)和底土(2-5厘米和 5-10厘米土层)样本。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实验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证实了不同植物生境之间ABSCs(0-2厘米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Stress=0.0338至0.0751)。虽然 ABSCs 的存在对表层土壤的土壤质量有积极作用,但却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此外,ABSCs对不同植物生境中土壤细菌群落的网络拓扑特征也有影响。ABSCs 积极促进了土壤细菌属间的关系,但降低了细菌群落的复杂性。其中,花棒生境中的ABSCs不利于形成细菌网络模块化(模块化度=0.336<0.4)。不同的植物栖息地导致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驱动因素的多变性。这些见解对于理解植物生境驱动的ABSC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持续干旱的背景下。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土壤细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
报告人
李浩年
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

稿件作者
李浩年 内蒙古农业大学
蒙仲举 内蒙古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