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基础教育设施公平性研究
            
                编号: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09 10:34:52                浏览:138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基础教育服务设施的公平配置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某区域是否达到公平配置则难以度量。故结合WorldPop、POI以及问卷调查等多源数据,融合供给质量指数以及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探测其分布,借助供需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公平性。研究发现:①可达性格局呈现“多中心”结构,镇中心区域与中心城区为可达性高值集聚区,由高值集聚区向外围梯度递减。②从全域、区(县)、乡镇(街道)以及格网四类尺度判别城乡间公平性。全域处相对公平状态(G=0.3312),各尺度呈现“圈层”结构,第一圈层为中心城区,公平性最好;第二圈层是“半城半乡”,内部异质性最高;第三圈层是“乡村地区”。从多维尺度判别城乡间公平性,在全域处于相对公平状态(G=0.3312)的条件下,城乡边缘地区内部异质性最高③可达性与公平性在全域范围内呈现“相对均衡”态势,中心城区、主要镇区为“高值均衡”状态,半城半乡出现“塌陷”区域需重点改善,乡村地区处于“低值均衡”状态城乡边缘地区为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塌陷区域”,当地居民实现教育公平所付出的成本更高。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基础教育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公平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