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两种典型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其环境因子影响的异同
编号:56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40 浏览:30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1:2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4]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13、专题11.14(19日上午,212)

暂无文件

摘要
      榆树稀树草原与樟子松人工林是我国半干旱沙区两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探究两者碳通量及其环境因子影响的异同对明确我国半干旱地区碳收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浑善达克沙地及科尔沁沙地广泛分布着榆树稀树草原与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但对两者的碳汇能力与环境驱动力并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气象设备对两种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原位观测,旨在明晰其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榆树稀树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为-231.77 gC/m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849.79 gC/m2,生态系统呼吸为603.36 gC/m2。2023年樟子松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为-318.72 gC/m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1232.22gC/m2,生态系统呼吸为603.36 gC/m2;在全年尺度中,气温都是两种生态系统碳通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重要性>50%)。但在季节尺度上却截然不同,在生长旺盛的夏秋两季,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在榆树稀树草原中为土壤水(重要性58%)和辐射(重要性37%),而樟子松人工林则为饱和水汽压差(重要性46%)与气温(重要性37%)。对植被生产力而言,无论任何季节土壤水都是榆树稀树草原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樟子松人工林则更依赖于辐射与气温。研究明确了榆树稀树草原与樟子松人工林的碳汇与植被生产力强度,及在不同季节中的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对准确理解我国半干旱地区碳循环过程及影响机理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榆树稀树草原;樟子松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总初级生产力;涡度通量;
报告人
杨凯捷
博士研究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稿件作者
杨凯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丛巍巍 沈阳农业大学
陆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冯益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王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