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不同沙区对中布容事件响应的初步研究
            
                编号:59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45                浏览:151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中布容事件是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来主要的间冰期升温事件,升温达2 ℃;开展生态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在该事件前后的干湿变化研究,可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区,尤其是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预测与科学治沙提供支撑。零八年以来,兰州大学沙漠钻探研究团队在我国主要沙漠中钻取岩心,为开展现代沙漠格局形成后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载体。本研究以西北部沙区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部沙区的腾格里沙漠及东部沙区的浑善达克沙地钻孔为研究对象,基于粒度、有机碳同位素等指标,尝试探索不同沙区在中布容事件前后的干湿变化。结果表明,该事件后季风、季风-西风交互区变的“更干”,西风核心区反而“更湿”,后续将进一步明确不同沙区响应差异产生的机制。
             
            
                关键词
                中国沙漠,中布容事件,有机碳同位素,粒度,古地磁
             
            
            
                    稿件作者
                    
                        
                                    
                                                                                                                        
                                    罗崇文
                                    兰州大学
                                
                                    
                                        
                                                                            
                                    李再军
                                    兰州大学
                                
                                    
                                                                                                                        
                                    王飞
                                    兰州大学
                                
                                    
                                                                                                                        
                                    闫琳琳
                                    兰州大学
                                
                                    
                                                                                                                        
                                    李长帆
                                    兰州大学
                                
                                    
                                                                                                                        
                                    李宝锋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王鑫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