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区水资源限制性与脆弱性
            
                编号:59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45                浏览:136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喀斯特区水资源的限制性与脆弱性问题,旨在探讨该区域水分特征、水资源的脆弱性以及水分对植被生长的限制作用。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岩溶地貌导致了地表和地下水文结构的二元性,形成了“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特殊格局,从而使得地表生境面临水分短缺的问题。首先通过对西南八省流域尺度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且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灌溉水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喀斯特流域的水文模拟和径流组分来源分析揭示了土壤水分和裂隙流的非线性关系;其次,研究还探讨了植被恢复的水分限制因素,指出适宜的生态需水和植被耗水的增加对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喀斯特区水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强调了节水技术和水质修复技术的重要性,并建议加强水土流失和生态监测,以促进喀斯特区生态修复和特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关键词
                喀斯特区;水资源限制性;水文脆弱性;植被恢复;生态监测;石漠化治理
             
            
            
                    稿件作者
                    
                        
                                    
                                        
                                                                            
                                    刘玉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崔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陈新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徐子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刘双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