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控制大凉山构造活跃区泥沙来源:来自于小流域尺度的地球化学指纹技术证据
编号:59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46 浏览:34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19日 18: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5]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5、专题11.6(19日下午,204)

暂无文件

摘要
地震诱发的滑坡会破坏构造活跃区的地表植被和土壤,向河流水系输送大量的松散物质,在数十年或更长时间尺度上影响区域产沙量的空间格局和变化动态。然而,在流域尺度上,滑坡作为泥沙来源的相对重要性的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地球化学指纹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定量分析了大凉山地区典型流域滑坡对流域产沙量的贡献。本研究采用两种泥沙来源分类方案(方案1:耕地、林地和滑坡;方案2:方案1+撂荒地),分别采用两种地球化学指纹组合(E:元素;E+S:元素+特定元素比值)来定量滑坡对流域泥沙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当以地球化学元素做为指纹因子时,方案I最优指纹组合为Ba、Na、P、Ni和Co,其累积指纹判别正确率(CCS)为78.3%,耕地、林地和滑坡对泥沙的贡献率分别为9.4%、5.7%和84.9%,其平均绝对拟合值(MAF)为0.702,拟合优度值(GOF)为0.878;而Ba、P、Ni、K、Al和Co构成方案II中最佳指纹因子组合,耕地、林地、滑坡和撂荒地分别占流域产沙量的3.9%、3.8%、89.2%、3.2%(CCS=68.3%;MAF=0.698;GOF=0.878)。当将地球化学元素和特征元素比值结合应用于复合指纹技术时,方案I中,耕地、林地和滑坡对流域泥沙的贡献分别为8.3%、1.6%和90.1%(最优指纹因子组合:Ba、V/Co、Cr/Co、P、Cu、K和Fe;CCS=85.5%;MAF=0.868;GOF=0.870),而方案2中耕地、林地、滑坡和撂荒地分别贡献了1.2%、0.7%、96.9%和1.1%的流域泥沙(最优指纹因子组合:Ba、V/Co、Cr/Ni、V/Ni、P、Cu、K、和Al;CCS=73.2%;MAF=0.966;GOF=0.893)。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特定元素比值作为地球化学元素的指纹因子补充能够提高模型在泥沙来源识别中的表现。同时,这些研究也表明了滑坡是该区域主要的泥沙来源,在后续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方面应该作为重点整治对象。
 
关键词
滑坡;特征元素比值;泥沙来源;土壤侵蚀;构造活跃区
报告人
吴汉
副教授 内江师范学院

稿件作者
吴汉 内江师范学院
熊东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张宝军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赵枫 内江师范学院
何海燕 内江师范学院
袁勇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