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沟对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过程的影响
编号:69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12:59 浏览:32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5月20日 09:0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7min

所在会场:[S11]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S11-7] 主题11、地表过程与地貌 专题11.6、专题11.7(20日上午,B2鹭江厅VIP3)

暂无文件

摘要
切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也是连接上坡和下游渠道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对切沟如何调节融雪期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过程知之甚少。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选择了两个以单条切沟主导的集水区(F1和F2),分别在沟头(CGH)和集水区出口进行了原位融雪过程监测。结果表明:融雪过程中CGH径流量和出口径流量呈现多峰趋势,具有日尺度效应;融雪向土壤解冻的转变导致CGH和出口的径流模式不同,对气温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CGH径流量在F1和F2分别占出口径流量的57.8%和40.6%,与径流量峰值相比,含沙量峰值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与沟坡融化后增加了沟蚀敏感性有关。沟蚀是集水区产沙的主要来源,对F1和F2的贡献率分别为98.2%和96.6%。此外,养分浓度在融雪过程中呈下降趋势,CGH中高营养物浓度和出口相对低营养物浓度的对比突出了沟道在拦截和稀释径流养分的作用。滞回分析证实了CGH和沟道对营养源流失差异的贡献,CGH分别占径流全氮和径流总磷损失的50.9%和93.3%,而对泥沙全氮和总磷损失的贡献分别仅为8.3%和5.8%。研究结果可为融雪期间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控制和非点源污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养分流失,沟蚀,冻融循环,原位监测
报告人
陈卓鑫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稿件作者
陈卓鑫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郭明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7日

    2024

    05月20日

    2024

  • 03月31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3月31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