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典型雷暴过程闪电活动与水成物粒子关系研究
            
                编号:74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2                浏览:1219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利用三维闪电成像阵列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 6 月11日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中闪电辐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云内水成物粒子之间的关系。从闪电辐射源的三维分布结构可以发现,大部分闪电活动发生在4-10 km范围内,雷暴后期辐射源呈现出双峰分布,其峰值高度分别集中在6 km和10 km附近,反映了云内电荷分布的特征及变化。此次雷暴过程中闪电辐射源主要出现在以霰粒子,冰晶和干雪为主的区域,且辐射源的峰值高度与低密度霰粒子、干雪的峰值高度相对应。在雷暴发展及成熟阶段,闪电辐射源与各高度层上的冰相粒子(包括低密度霰,高密度霰,冰晶,垂直排列冰晶,干雪)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而在雷暴消散阶段,闪电辐射源与低密度霰粒子、高层干雪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但与高密度霰、冰晶以及低层干雪的相关性不明显。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高度层冰相粒子与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雷暴天气过程中云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闪电起电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三维闪电成像,双偏振雷达,闪电辐射源, 水成物粒子
             
            
            
                    稿件作者
                    
                        
                                    
                                                                                                                        
                                    姜苏麟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吕凡超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CummerSteven A.
                                    Duke University
                                
                                    
                                                                                                                        
                                    王明筠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郑天雪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