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近红外光谱不透明度的首次实验验证
            
                编号:74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3                浏览:1173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利用位于600 m高的广州塔上观测到的闪电持续放电过程的光谱数据,通过对比实测的一组多重态的氮原子(NI)谱线强度比和理论值之比,首次对近红外光谱中闪电中性氮(NI)和中性氧(OI)辐射的不透明度进行了实验验证。其次,高建筑物闪电持续放电过程的光谱演化特性表明,可见光波段的一次电离线在大约320~400 μs的时间仍然很明显。具有较高激发能的电离线与具有较低激发能的中性线共存大约240~320 μs的时间,这意味着在闪电通道径向方向上存在一个辐射电离线的热区域,但同时也存在一个辐射中性线的冷区域。
 
             
            
                关键词
                光谱学,近红外光谱,广州塔闪电,光学薄,不透明度
             
            
            
                    稿件作者
                    
                        
                                    
                                                                                                                        
                                    王炳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雪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海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吕伟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陈绿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马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齐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许伟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乐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杨静
                                    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王金虎
                                    南京信大安全应急管理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