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塔闪电光谱特性分析
            
                编号:7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22:46:53                浏览:1134次
                张贴报告
            
            
            
                摘要
                利用广州塔上闪电回击过程的光谱资料,详细分析了闪电光谱随时间的演化和随高度的变化特性,并通过对比实测的一组多重态的氮原子(NI)谱线强度比和理论值之比,证明闪电近红外光辐射满足光学薄。结果表明:回击通道在通道底部发光较强;在回击初期,当向上传输的电流波还未到达通道顶部时,通道底部光谱由较强的离子线和较弱的中性原子线组成,通道顶部光谱由较弱的离子线和较强的中性原子线组成;当回击电流波向上传输到通道顶部后,通道辐射出很强的离子线和中性原子线,且离子线和原子线总强度均沿通道高度减小;在回击后期,200 m以上通道离子线总强度和原子线总强度沿通道高度保持不变。进一步证实了闪电放电通道由高温核心和外围电晕组成。
             
            
                关键词
                光谱学,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广州塔闪电,放电通道,光学薄
             
            
            
                    稿件作者
                    
                        
                                    
                                                                                                                        
                                    化乐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雪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海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吕伟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许伟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绿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马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齐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静
                                    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张其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