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机理
            
                编号:83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17:59
                                浏览:135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是古气候学研究的热点区域,该区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到亚洲夏季风和中纬度西风的协同控制。研究表明,在年代际、百年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南北相反的干湿变化现象。然而在全新世轨道时间尺度,该区湿度变化的空间模态仍不明晰,这主要是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的认识存在分歧所致。本文以全新世年代际、百年、千年时间尺度区域气候变化为主线,梳理了器测时段降水变化格局,近千年以来的百年时间尺度湿度变化过程,以及千年尺度植被演替、风沙地貌演化、土壤发育状况、湖泊水文变迁等环境变化过程,以上述气候要素或环境因子变迁为依据,从其揭示的气候水文演化的过程角度出发,合理剥离季节变化信号,有效分离外源陆地与湖泊内部变化,建立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协调了代用指标之间的冲突。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探讨了季风与西风影响下的区域气候变迁驱动机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时空格局;亚洲夏季风
             
            
            
                    稿件作者
                    
                        
                                    
                                        
                                                                            
                                    吴铎
                                    兰州大学
                                
                                    
                                                                                                                        
                                    郭世龙
                                    兰州大学
                                
                                    
                                                                                                                        
                                    肖奇立
                                    兰州大学
                                
                                    
                                                                                                                        
                                    邵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涛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