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沉积物记录的澜沧江-湄公河中段全新世暴雨洪水事件
编号:83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1 13:30:20
浏览:49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水文循环加剧,世界各地极端洪水与干旱事件的风险增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简称澜湄流域)是最容易受极端降水诱发洪涝灾害影响的区域之一,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更科学地应对洪涝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在更长时间尺度上对其发生规律进行研究。但目前澜湄流域的古洪水记录相对较少,洪水的发生规律及机制尚不明晰。位于澜湄流域中部的白马湖是一个半封闭的高山湖泊(海拔4700米),对极端降水变化响应敏感且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其沉积物的气候代用指标可以反映过去暴雨洪水事件的发生情况。基于7个全有机样品AMS 14C年代和表层沉积物的210Pb/137Cs测年数据,建立了白马湖沉积岩芯良好的深度-年代模型,表明其至少覆盖过去11000年历史。全新世白马湖以棕色有机质为主体的沉积同时蕴含了数十层浅黄色/灰色硅质碎屑层,XRF、LOI、XRD与粒度等指标揭示出其为暴雨洪水沉积。在利用水文频率曲线模拟了不同频率洪水的洪峰流量数值(以云景洪水文站的监测数据为标准)的基础上,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澜湄流域中部的极端水文气候事件。结果表明,全新世期间澜湄流域的洪水发生存在约3000年的周期,其中9000~6000 cal a BP与3000 cal a BP至今为洪水发生的高频期,而12000~9000 cal a BP与6000~3000 cal a BP为洪水的低频期。全新世期间,流域内至少发生过1次万年一遇洪水和5次千年一遇洪水。洪水的发生可能与外部驱动因素(如太阳辐射强度和火山活动)以及地球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如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当总太阳辐射强度较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ENSO处于La Niña状态以及PDO处于负相位时,澜湄流域中部容易发生暴雨洪水事件。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白马湖,全新世,古洪水,水文频率
稿件作者
邵帅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吴铎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