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态粘土矿物和有机配体存在时生物成因U(IV)的氧化过程与机理
编号:17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9:14 浏览:10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19:1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6min

所在会场:[研究生] 研究生专场 [2] 研究生专场二

暂无文件

摘要

铀矿开采和核燃料生产导致了严重的铀污染问题。将可溶的U(VI)通过微生物还原为难溶性U(IV)被认为是治理铀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自然环境中生物源性U(IV)的稳定性仍然不清楚。我们在普遍存在的粘土矿物和有机配体的存在下进行了U(VI)生物还原后的U(IV)再氧化实验。生物还原的富铁的绿脱石(rNAu-2)和贫铁的蒙脱石(rSWy-2)通过在氧气和U(IV)之间穿梭电子而增强了U(IV)的氧化。有机配体,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和铁载体(DFOB)通过与U(IV)形成络合物促进了U(IV)的氧化。在rNAu-2和EDTA共存的情况下,U(IV)氧化的速率介于rNAu-2和EDTA存在时的速率之间,这是由于粘土/配体诱导的U(IV)配位态的变化。然而,其他还原态粘土和配体的组合中U(IV)氧化速率高于它们各自的速率,因为两者都促进了U(IV)的氧化。令人意外的是,rNAu-2/rSWy-2和DFOB的共存抑制了U(IV)的氧化,可能是由于(1) DFOB阻碍了电子传递途径,(2) DFOB络合的Fe(III)不能氧化U(IV),以及(3) U(IV)-DFOB络合物在粘土间隙中的稳定性。这些发现为U(IV)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对治理铀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U(IV)氧化,还原态粘土矿物,有机配体,Fe(II)氧化
报告人
李润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李润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董海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