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西南地区干旱影响下的陆面模式CLM5.0植被生长模拟评估
            
                编号:20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5-04-19 10:47:48
                                浏览:42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受全球变化影响,原本湿润的西南地区自21世纪以来干旱事件频发,威胁西南生态屏障安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及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的重要参数,阐明LAI和GPP对干旱的响应情况有助于决策者预测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2001-2016年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和特征,选择了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2009-2010年极端干旱事件,利用CLM5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5)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下植被生长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三套遥感数据(GLASS、GIMMS和GLOBMAP)进行对比以验证CLM5的模拟适用性。结果表明,2001-2016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3例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极端干旱事件,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2009-2010年。模拟发现在此次极端干旱期间,CLM5对植被与干旱的相关性、滞后响应、累积效应及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模拟效果较好,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强度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68.66%的区域植被对干旱表现出滞后响应,且滞后响应(78.02%)、累积效应(89.17%)与干旱均呈现较大面积比例的正相关,与多源遥感的描述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干旱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模拟方面,CLM5的模拟表现也较为出色,森林比灌木和草甸有更强的干旱抵抗力,且森林的干旱抵抗力和恢复力呈现明显的相反趋势。本研究使用CLM5模型模拟与多源遥感验证的方法,为理解西南地区植被对干旱的多方面响应提供了一个补充视角,有助于较全面地评估和预测西南干旱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
                CLM5.0,极端干旱事件,干旱响应,叶面积指数,总初级生产力
             
            
            
                    稿件作者
                    
                        
                                    
                                                                                                                        
                                    邴嘉玮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黎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吕雅琼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