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SAR影像与CYGNSS数据的河道水位变化监测
编号:10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9-10 15:09:09 浏览: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准确估算河流水位对于防洪监测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技术及单一卫星观测往往存在精度和分辨率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气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clon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CYGNSS)数据与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创新方法,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ML)技术提升河流水位估算能力。
在方法上,首先获取并预处理Sentinel-1影像、CYGNSS数据及辅助资料。其中,CYGNSS数据经过清理,并通过三天滑动时间窗及克里金插值实现空间增强,以保证较高的覆盖率;而对于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影像,则采用双极化水体指数(Sentinel-1 Dual-polarized Water Index, SDWI)方法提取水体信息,并计算河宽等几何参数。通过结合CYGNSS的高时间分辨率特征与Sentinel-1的高空间分辨率特征,并结合XGBoost算法,融合模型能够在日尺度上动态获取河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GPM降水数据,基于融合后的Sentinel-1和CYGNSS特征以及GPM数据,结合15个均匀分布的水文站点实测资料,我们构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水位估算模型。模型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与对比,并通过十折交叉验证(CV)确保稳健性。与未采用数据融合的模型相比,融合算法使水位估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从0.341 m降至0.168 m(下降50.74%),相关系数(R)由0.876提高至0.936。在15个站点中,有8个站点的RMSE改善幅度超过35%。此外,我们还使用来自8个时空独立水文站点的观测数据来测试模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数据融合方法显著提升了时间分辨率,并大幅提高了水位估算精度。结果显示RMSE由0.479 m降至0.202 m,R由0.848提升至0.927,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在提升水位估算方面的有效性。
SAR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全天候的地表影像,而由八颗卫星组成的CYGNSS任务通过GNSS反射测量(GNSS-Reflectometry)实现高频率、广覆盖的观测。将CYGNSS的高时间分辨率与Sentinel-1的高空间分辨率相结合,不仅弥补了单一数据源在时空覆盖上的局限性,还通过多源数据协同增强了水体动态监测能力,为高精度、高频次的河流水位估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水位,遥感卫星
报告人
贾燕
副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稿件作者
贾燕 南京邮电大学
刘泉 南京邮电大学
宋春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戴强 南京师范大学
金双根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9月19日

    2025

    09月21日

    2025

  • 09月08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9月21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河海大学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
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图工作委员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制图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江苏省流域地理空间智能工程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