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数据组织和表达的制图方法——以煤炭工业发展为例
编号:11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9-10 15:09:50 浏览:3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面对数字化时代多源事件数据在标准化、指标化与可视化表达方面的挑战,传统地图叙事方法存在数据格式不一、语义模糊、缺乏统一指标体系,以及难以有效表达事件时序动态、逻辑关联与叙事脉络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引入叙事学理论,构建了一套贯穿事件数据抽取、组织与地图表达的系统性方法,旨在提升地图叙事在深度、效率与表现力方面的整体能力。
本研究提出一个以“叙事要素→数据框架→地图表达”为核心的三层理论研究框架。该框架将叙事学中的“情节、角色、场景”三要素分别映射至地图可视化的“时间进程、事件属性、空间位置”三个维度,从而将松散的事件数据转化为具有叙事能力的地图语言,有效弥补了传统制图在事件情节逻辑、场景演化表达方面的不足。在方法层面,本文设计了从多源文本中抽取事件信息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基础字段标准化、语义标注以及事件关联构建。采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领域知识图谱相结合的技术路径,依托预训练大模型进行事件触发词识别与要素抽取,实现对时间、地点、主体及类型等的初步提取;通过构建轻量级领域知识图谱,辅助完成事件类型分类与情感极性标注,最终建立高质量的结构化事件数据集。在可视化方面,本研究基于所提取的事件数据,初步实现了其在时空维度上的集成表达。通过符号映射与时间轴呈现方法,将事件按“事件界定—尺度适配—主线划分—关键点筛选—可视化落地”的流程转化为具备叙事节奏与故事性的视觉载体。借助颜色区分类别、借助位置区分情感极性,并结合时间轴突出关键节点与叙事节奏,初步验证了叙事理论在基础事件可视化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叙事学理论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为多源事件数据的结构化组织与地图叙事表达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对推动叙事地图在公共政策、历史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数据组织,事件抽取,叙事地图,可视化表达
报告人
张馨予
研究生 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稿件作者
甄文杰 郑州大学
张馨予 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9月19日

    2025

    09月21日

    2025

  • 09月08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9月21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河海大学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
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图工作委员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制图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江苏省流域地理空间智能工程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