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年环南海区域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其碳汇意义
编号:17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9-10 15:21:20 浏览: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环南海区域是环绕中国南海的陆地和海洋区域,红树林面积约占全球的30%,是全球红树林树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红树林损失的热点区域之一。地上生物量是植被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尺度的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分布以及变化研究能够支持减缓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如REDD+。然而,环南海区域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尚未得到系统量化研究,缺乏一致且可对比方法的数据支撑,制约了对该区域红树林蓝碳储量及其在区域碳中和的潜在贡献的科学认知。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产品获取环南海区域红树林分布和冠层高度,采用异速生长模型估算2000和2020年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分析区域整体以及不同国家的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分布以及变化特征。2000–2020年,环南海区域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总量净增加长86.81 Tg,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平均值提高了24.20 Mg/ha;2020年的区域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总量达到937.79 Tg,生物量密度的平均值为215.56 Mg/ha,大幅度高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森林和全球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平均值。各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平均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文莱的均值最高。由于实施严格的红树林保护制度和修复工程,研究期内,中国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总量累积增加了81.02%,表明积极的政策支持能够促进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累积。环南海区域红树林地上碳储量的年均累积量为2.04 Tg,大约能够抵消区域化石燃料排放量的0.08%;红树林稳定不变、新增和减少区域的红树林地上碳储量的变化量分别为53.24 Tg、40.80 Tg和-62.71 Tg。也就是说,假设没有发生红树林的破坏,红树林地上碳储量的年均增长量至少达到5.18 Tg/yr,能够抵消每年化石燃料排放量的0.20%,是现在实际情况的2.5倍。不同国家红树林碳汇贡献相差较大,在印尼等红树林面积占比较大且地上生物量密度平均值较高的国家,红树林蓝碳减排的贡献也更加显著。研究成果突出了环南海区域红树林的高碳储潜力,强调了红树林修复的重要性,同时要大力保护现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以获取更高的减排效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