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恢复力由损失到增长的逆转及其驱动机制
编号:3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10-09 22:07:57 浏览:2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生长着亚热带植被,该地区的植被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是中国最大的陆地碳汇贡献者之一。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热浪事件频发,敏感脆弱的西南地区经历了气候和管理模式的变化,植被抵御极端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遭遇严重挑战,但由于恢复力定义的复杂性,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干旱年份的植被恢复力研究上,而对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尚未开展深入探讨。此外,近些年提出的基于临界减速理论的自相关模型克服了植被类型和干扰的局限性,比基于指标的恢复力评价更客观,为生态恢复有效性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植被变量(以kNDVI为主,结合SIF和LAI等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基于“临界减速”理论的滞后一阶自相关(AR(1))作为恢复力的代理指标,估算了过去二十年中国西南地区的植被恢复力,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耦合Shapley加性解释(SHAP)框架研究了影响该地区植被恢复力变化的潜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西南地区的植被恢复力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即从2000–2011年的损失状态转变为2012–2020年的增加状态。除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外,在大多数生态系统类型都观察到了这种转变模式;(2)自2000年以来,尽管植被持续变绿,但有72.6%的地区同时经历了变绿和恢复力下降的情况,从而证实该地区植被的变绿并不一定导致了恢复力的增加;(3)太阳辐射强迫的降低和水分可用性的增加是促使该地区植被恢复力从损失到增益转变的真正原因。鉴于在快速气候变化期间预计会出现变暖主导,我们建议未来应更加关注区域植被对干扰的恢复能力的潜在关键反应。
 
关键词
植被恢复力;多源遥感;“临界减速”理论;SHAP分析;中国西南地区
报告人
慧萍 詹
研究生 浙江工业大学

稿件作者
慧萍 詹 浙江工业大学
维 何 浙江工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7日

    2025

    10月19日

    2025

  • 10月19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
浙江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
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省地理学会
金华市科协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