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地变绿的阈值特征及其对干旱的非线性响应
编号: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10-11 21:56:33 浏览: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青藏高原草地正经历植被变绿,但这一变化在缓解干旱胁迫与提升生产力方面仍存在争议。基于1982–2022年多源遥感数据与20年滑动窗口分析,本文构建干旱损失概率、强度与阈值三类指标,评估了NDVI变化趋势与干旱响应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草地变绿区域占总面积近75%,主要集中在生长中后期,且变绿强度随海拔降低而增强。相较于褐化区域,变绿区干旱损失概率与强度更高、阈值更低,呈现“高承压–高敏感”的响应特征,尤以生长中期和海拔3000–3500 m的生态过渡带表现突出。多个干旱指标在3500–4000 m范围内同步出现拐点,提示该高度带可能是系统由适应转向失衡的关键窗口。随NDVI趋势增强,干旱影响先升后降,约在0.12–0.15×10⁻² yr⁻¹处出现拐点,呈现典型的非线性缓冲效应。干旱阈值在各阶段均表现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双拐点结构,反映系统对变绿变化的敏感性与响应机制的复杂性。相比之下,土壤水分对NPP的贡献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前期以负向调节为主,后期则转为正向支持。研究强调,草地变绿对干旱风险的调节并非线性增强,而是在不同生长阶段、海拔区间与植被状态下呈现出非线性与阈值响应特征。
稿件作者
久江 吴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