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填海造陆区地表形变的时序 InSAR 监测及其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联分析
编号: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9-26 16:49:20 浏览:7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天津市滨海新区是我国大规模填海造陆的典型区域。在原有区域地表沉降背景下,滨海新区填海造陆区面临更高的沉降风险,对基础设施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本研究基于2019-2022年Sentinel-1A雷达影像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系统分析了填海造陆区地表形变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滨海新区年均形变速率为-1.78mm/a,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48mm,沉降空间异质性显著,沉降热点集中于填海造陆区。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呈现“北高南低”的梯度分异,受地质条件、填海时序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建筑用地和裸露土地对地表沉降的驱动作用显著,工业荷载、港口扩建和软土固结是主要诱因,主要集中在北疆电厂、中心渔港、中新生态城和南港工业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使得过渡用地加剧了差异沉降,在东疆港、南疆港和临港工业区尤为突出。本研究揭示了填海区土地利用与地面沉降的关联机制,强调需重点调控建筑密集区荷载与软土固结,强化土地转型期地基稳定性评估。成果为滨海新区空间规划提供支撑,北部高沉降区应实施工程减载与地基加固,南部新兴区需匹配开发强度与地质承载力,结合动态监测实现差异管控。本研究为沿海城市防控填海次生灾害、增强陆海协同韧性提供了科学范式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滨海新区;围海造陆;SBAS-InSAR;地表形变;土地利用
报告人
龙 胡
学生 天津城建大学

稿件作者
龙 胡 天津城建大学
志恒 王 天津城建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7日

    2025

    10月19日

    2025

  • 10月19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
浙江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
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省地理学会
金华市科协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